欢迎光临寻材问料网!
当前位置:首页>社区>'拯救007'的主页
拯救007

拯救007

技术销售

此人懒得介绍都没写

+关注此人
  • 0
    近日,厦门大学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康俊勇教授课题组成功研制出新型宽带隙半导体材料,为深紫外光子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的《科学报告》。 所谓深紫外光,指波长短于280纳米的紫外线。这种光源波长短、频率高,可在水及空气净化、疾病治疗、信息技术等领域发挥独特作用。...
  • 0
    传统硅基太阳电池通常无法利用全部的太阳光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太阳热光伏发电系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 该系统在太阳电池外面安装了一个由碳纳米管和光子晶体等组成两层的吸收—释放装置。该装置外层的受光面是一排多壁碳纳米管,它能有效吸收太阳...
  • 0
    最近的一篇评述性文章指出,纳米材料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对其毒性有决定性的影响。文章对影响毒性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全面总结,为纳米材料的合理设计和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这篇名为“影响纳米材料毒性的关键因素”的评述文章最近在线发表于《科学通报》,文章从尺寸、形状、表面电荷、化学组成、表面修饰等多个方面,阐明了物...
  • 0
    微波介质陶瓷(MWDC)是指应用于微波频段(300 MHz~300GHz)电路中作为介质材料并完成一种或多种功能的陶瓷,是近年来国内外对微波介质材料研究的热点,主要是适应微波移动通讯的发展需求。 特点:高介电常数(小型化,集成化);高稳定性(高可靠性);低损耗 (低成本)
  • 0
    新的研究表明,减少煤烟和甲烷的排放并不会像之前的估计那样有助于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图片来源:Ted Spiegel/CORBIS 为了减缓全球温度变暖,一些科学家提出,应该迅速控制排放到空气中的煤烟和甲烷。然而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在未来几十年里,把抑制煤烟和甲烷排放作为目标,对于减缓全球变暖所产生的影响将远远少于预期。 虽...
  • 0
    蜘蛛丝具有许多超常的机械性能,例如高强度、高韧性等。图片来源:http://www.sciencedaily.com 近日,美国弗吉尼亚州威廉与玛丽学院的科学家Hannes C. Schniepp带领团队研究了由一种名为褐皮花蛛的蜘蛛所产生的蜘蛛丝,初步探明了蜘蛛丝物理特性产生的原因,相关研究日前发表于《先进材料》。 蜘蛛丝具有许多超常的机械性能...
  • 0
    做回锅肉要用洋葱做配菜,我想也没想,手起刀落,可眼睛逐渐感到一股浓烈气体的刺激,眼泪也流了出来。洋葱释放出的这股浓烈的气体究竟是什么?为何会使人流眼泪?它是否对人体有害呢?催泪因子:含硫气体洋葱中的催泪因子(lachrymatory factor,LF)主要是由一类烷基半胱氨酸硫氧化物(ACSO)经一些特殊的酶作用而产生的。最...
  • 0
    日本研究人员12月13日宣布,他们开发出了一种新材料,能从钢铁厂的废气等混合气体中提纯一氧化碳,从而变废为宝。 京都大学北川进教授率领的研究小组将铜离子与间苯二甲酸溶液混合在一起,制成了一种纳米多孔结晶体。这种晶体上有大量超微细的孔穴,能选择性地吸附和捕捉气体中的一氧化碳分子。 研究小组利用这种新材料,成功...
  • 0
    在一种新型纳米材料芯片的帮助下,诱发早期癌症患者体内癌症扩散的一类细胞能够被高灵敏地检测出来。《自然—纳米技术》上的这项研究发现意味着,对这类细胞的分离与修复能够贯穿于癌症病人的诊断与治疗中。 Sunitha Nagrath等人研发出一种基于石墨烯氧化物的芯片,该芯片能够捕捉一种罕见的循环肿瘤细胞,这类肿瘤细胞从肿瘤...
  • 0
    牡蛎壳粉和粉煤灰的混合物可以有效清洁受污染的靶场土壤。图片来源:美国海军陆战队 地球上污染最严重的土壤有些来自于靶场。射出的子弹中有毒的铅和铜会深入地下,威胁地下水,杀死微生物,并使植物中毒。对于军事和私人的靶场管理者来说,清理这些土壤花费过高。 现在,韩国科学家创造出了一种自然混合物:牡蛎壳粉和粉煤灰...
  • 0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月16日报道,通过在纳米尺度上采用一种独特的三明治结构,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多壁碳纳米管材料,可大幅降低泡沫制品的可燃性。研究人员称,新技术有望将因软装饰引发的火灾减少三分之一。相关论文发表在专业期刊《固体薄膜》上。 由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发明的这项新技...
  • 0
    据《自然—地球科学》上的两项研究显示,火星表面覆盖的物质除了人们先前认为的仅有的黑色玄武岩之外,还有一部分是浅色玄武岩。这表明好奇号火星车最近发现的相似的浅色材料并非个案,火星上其实存在有大范围的岩浆活动。 这两个独立的研究小组—— 一组由James Wray等人组成,另一组由John Carter 和Francois Poulet组成—...
  • 0
    对许多海底生物来说,这是难得一遇的超级大餐。“海鼻涕”又称海洋黏液,由死亡的浮游植物和凝胶状的海洋生物及其排泄物组成,其突然的“爆炸式”分解可以给海底生物提供丰盛的食物。不过,这些漂浮到海底的黏液状物质并非是海底生物的意外收获,新的研究显示,许多海底生物依赖“海鼻涕”而生。 然而,随着全球变暖和海洋酸...
  • 0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2月23日(北京时间)报道,加拿大约克大学和法国马赛第一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拓展开发第二代生物燃料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他们发现,有一种酶家族能够把在自然中“难以消化”的生物质降解为自身糖的成分。该研究结果刊登在12月22日的《自然—化学生物学》上。 第一代生物燃料对于寻找可再生能源和能源安全产生...
  • 0
    本周《自然—通讯》期刊介绍了一种纳米级形状记忆的氧化物材料——铋铁氧体(bismuth ferrite)。此材料不易被破坏,拥有极大的应变量和优越的性能,比传统记忆材料有更多好处。铋铁氧体可应用于微电子技术和集成电路,这一发现有望为氧化物材料应用打开新的角度。 铋铁氧体的特性适合各种电子应用。北京师范大学张金星教授与...
  • 0
    图片来源:phys.org近日,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的工程师研制出世界上最薄的氧化石墨烯过滤膜。这种薄膜拥有较高的渗透选择性——氢气和氦气能够轻易通过这种薄膜,而其他气体,例如二氧化碳、氧气、氮气、一氧化碳以及甲烷等通过的速度则要慢得多。并且,它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厚度不到2纳米。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科学》。 “...
  • 0
    记者日前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获悉,该所研究人员采用生物分子辅助合成技术,制备了具有高稳定分散的水溶性纳米铜颗粒,从而为合成在生物技术领域有潜在应用的多种纳米颗粒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相关成果发表于《胶体与界面科学杂志》。 金属纳米颗粒可用于催化、吸附、化学生物传感器、信息存储等领域。最近,利用生物分子如DN...
  • 0
    在医院做CT检查时,人们既希望尽少接受辐射剂量又不影响图像清晰。西北工业大学介万奇教授团队使之成为可能。 该团队经过多年攻关,在我国首次解决了碲锌镉晶体从原料合成到生成技术以及工艺流程等多项难题,开发出高性能的碲锌镉晶体及高效率、低成本单晶制备技术和关键设备。使用该成果,只需接受辐射剂量的三分之一,...
  • 0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天然藻类等有机物的轻量骨架的坚韧度完胜由同样材料制成的产品。科学家们一直怀疑,这种差异同生物材料的层次式体系结构有关——以二氧化硅为基础的生物骨架由不同的结构元件构成,其中有些元件仅为几纳米。现在,美国科学家通过制造出纳米中空陶瓷框架模拟了这一结构,并且发现,尽管这种微型晶胞...
  • 0
    图片来源:TU Vienna笼形包合物是指拥有很多微小的笼状结构并能将单个原子“关”在其中的晶体,这些原子能够显著改变晶体的材料特性。据物理学家组织网9月22日报道,奥地利维也纳技术大学的科学家通过将铈原子捕获在笼形包合物中,创建出一种具有极强热电性能的新材料,可用于将废热转化为电能。 当工业机器在运转过程中变热...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共13页 转到第

最近来访

他关注的人(0)

关注他的人(4)

400-7755-899